关于做大做强光子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雷明川 骆维民 赵永霞
光子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未来信息产业的基石和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加快推动我省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建设,按照省政协年度调研计划安排,省政协副主席孙科带队围绕“做大做强光子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光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光子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光子产业链重点企业31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各类研发平台33个,培育了以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源杰半导体等为代表的上市企业,2023年全省光子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初步形成以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Ky开元集团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一是“链长制”推动成效显著。建立省委主要领导担任“链长”亲自挂帅督战的光子产业链专班,成立光子产业链党委,出台《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建立总规模37.5亿元光子产业补链强链基金群,组织实施“追光计划”“跃迁行动”,有力高效推进光子产业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多点突破。建成6英寸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正加速推进先进阿秒Ky开元集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可控的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联合攻克20余项“卡脖子”难题,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取得重大突破,炬光科技“高功率半导体Ky开元集团侧泵模块”核心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唐晶量子解决了高端GaAs(砷化镓)外延片长期依赖进口难题。
三是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出台产业链“链主”认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等政策措施,引育高层次人才100余位,引导光子产业与陕汽集团、中国移动、陕氢集团等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一体的光子产业集群。
四是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光子芯片聚集区、光子制造聚集区,全力推进光子传感聚集区建设,聚集光子产业重点企业67家,引进省外光子企业10余家,2023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13%。
二、与先进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光子产业发展的差距
光子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窗口期”和竞争的“关键期”。国家将光子产业列入《中国制造2025》和多个规划性文件,全国多个省份将光子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湖北省提速建设“世界光谷”,光子企业密度全国领先;广东省将Ky开元集团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占全国30%以上;江苏省无锡市聚力建设“光子芯谷”,苏州市光子产业规模超过3600亿元;山东省提出打造“齐鲁光谷”和“中国Ky开元集团第三极”。目前,我省光子产业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业链各环节规模小、价值链中高端有欠缺,年产值过亿的企业不足40家,在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最大的碳化硅圆晶衬底制造方面,还没有龙头企业和相应产业集群。二是缺少综合性的国家级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策源引力不足,亟待提升光子产业的整体能级和战略高度。三是金融支撑能力不强。光子基金规模整体偏小,产业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中后期基金设置缺位,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还未建立,金融支撑产业链群式发展能力偏弱。四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不足,受政策、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影响,高校院所创新潜能释放不足,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我省发展光子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有前景,光子产业有望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突出创新引领和场景驱动,加快扬优势补短板,厚植发展势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
(一)系统抓好战略谋划部署。一是强化谋划部署。把光子产业确定为我省新时期重点布局发展的新兴未来产业,写入我省“十五五”规划纲要和产业发展规划文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和财政政策倾斜。制订光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光子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创新需求,制定出台光子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建立完善一体化支持保障体系。对光子产业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领军企业、重点产业建设项目等,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用能保障、资金安排、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持续深化“链长制”,健全完善光子产业链工作专班及专家团队,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合力,构建“政产学研金介云”高效协同融合机制。
(二)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先进阿秒Ky开元集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配套建设复合阿秒条纹相机研究、瞬态衍射成像研究、时间分辨软X射线光电子谱研究等高性能应用研究终端,为光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布局建设陕西实验室。支持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牵头组建光子科技陕西实验室,聚焦光子制造、光子芯片、光子传感等方向,统筹整合在陕科研力量,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推进建设产业技术应用平台。加快建设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适时谋划启动12英寸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高校、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建立完善重大创新平台“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加快推进先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三)提升放大“西光模式”效能。一是总结推广“西光模式”。系统总结凝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循环发展的有效做法,支持构建完善“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创业平台+孵化服务”创新生态体系。大力推广新型“西光模式”,支持在陕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科创服务机构聚合创新资源,建立“大科学装置+大创新平台+大基金体系+大科创生态”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二是全面深化“三项改革”。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推进先使用后付费、技术托管、先投后股等举措落地落实,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常态化举办光子产业成果、产品、团队、场景、金融等路演对接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光子企业集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源杰科技、中科微精、迪泰克、和其光电、奇芯光电等“链主”企业为重点,支持打造一批光子产业科技领军企业。
(四)培育壮大光子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支持西安高新区以曲率引擎光子芯片园、光子制造园、光子传感园为核心,加快建设省级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倾斜布局平台、项目、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构建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支持铜川市、西咸新区等有基础的区域建设专业化光子产业园区,孵化培育光子企业,推动光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光子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技术攻关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靶向部署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在一些细分领域建立领先优势。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围绕重点产品上下游组织“链式”攻关,开发一批新装备新产品新型号。三是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应用场景”,抓住“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这条主线,有序推进有组织的场景创新,推动政府从“给政策优惠”向“给场景机会”的转变。推进场景供需匹配,遴选发布场景需求、场景创新能力“两张清单”,打造“光子+制造”“光子+健康”“光子+生活”等应用示范项目。
(五)不断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一是组建百亿级基金集群。发挥我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省市区共同出资设立光子产业引导基金,构建涵盖“补链基金+强链基金+延链、并购基金”为一体的百亿级光子产业基金体系,着力解决实验室阶段“无人投”、转化阶段“风投不愿投”、产业化阶段资金“需求量大、社会资本不足”等问题。二是优化科技信贷服务。加大对光子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机构面向光子产业创新特点,建立企业创新积分制等信用评价机制,推出“光子贷”等新型产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债券,建立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和市场化担保机制,探索股债结合、投贷联动等融资服务,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服务光子企业。
(六)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建立省级光子产业“人才库”,制定发布光子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健全完善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培养、支持机制,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支持光子企业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以“项目制”“订单班”等形式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二是深化开放交流合作。加强与湖北、广东、江苏、山东等区域的创新合作,大力实施科技招商、人才招商、产业招商,围绕光子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SiC(碳化硅)衬底制造,氮化镓、碳化硅外延片制造,高纯石英砂研发生产等短板弱项,加快引进光子产业研发平台、创新团队、龙头企业。三是塑造光子产业品牌。积极筹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光子+制造+产业”专业博览会、专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加大对我省光子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打响陕西光子产业品牌,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力。(作者分别系省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省政协公厅秘书处处长,教育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