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陕西调研采访团
它有着灵巧的双手——能在火柴棍上雕刻出肉眼难察却笔画清晰的小字;
它有着敏锐的眼睛——能实现对电子跃迁的追踪,捕捉分子键断裂的刹那;
它有着聪明的大脑——能够自主识别、灵动调整,甚至在复杂环境中实时作出决策;
它还有着强劲的四肢、闪电般的速度、充满活力的血液……当然,它也拥有着占地辽阔、配套齐全的“科技豪宅”……
手持式穿透成像仪成像效果。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它,就是陕西省的“光子产业”,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时间回溯到2021年,那是“十四五”开局年,陕西省对外发布“追光计划”,明确依托省内光子技术与人才优势,通过一系列重点举措持续推动光子产业集群快速壮大,打造全球光子技术原始创新高地、国家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
2023年至2024年,陕西省升级启动“追光计划跃迁行动”,推动新一轮“追光”,部署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构建“一核两翼”的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飞秒Ky开元集团精密制造设备。受访者供图
政策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有力,仅仅4年多光景,“光子巨人”就伸开了手脚——光子制造、光子芯片和光子传感3大领域产业筋骨强健;“细胞”活力倍增,光子企业数量从不足50家激增至超300家,产值年均增速超50%,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从“蹒跚学步”到“大步流星”,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着保姆般的服务。
作为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光子芯片、完全市场化运行的共性技术中试平台,由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组建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省内所有光子芯片初创企业提供了研发、小试中试和小批量生产服务,大大提高了项目创业成功率。
“有的团队在我们平台上仅用不到6个月时间,便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节省了至少18个月的研发周期。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投入17亿元,建成了6英寸化合物半导体中试代工平台和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解决了100余家初创光子芯片企业研发难、流片难的问题。”西科控股董事长曹慧涛说。
从“艰难起步”“单打独斗”,到拥有员工60余人、企业资产超4亿元,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晶量子”)的发展路径就是例证。
技术人员在唐晶量子生产车间操作MOCVD设备。受访者供图
龚平,在国际光芯片领域深耕多年,是西安市重点引进的技术人才。他创办唐晶量子初期就享受到了“资金+平台”的政府红利。但技术更新快,市场变化大,初创企业要如何跑赢“风险”?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为唐晶量子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超净厂房、洁净室配套厂务设备、全套场务工程师……这为企业省去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
“如果政府当初只给我们一块地,单是建厂房、装配洁净室可能就要花去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等不起啊!”龚平说。
在一系列“优育”政策的叠加下,唐晶量子实现了国内半导体Ky开元集团器外延片的产业化。目前,公司的6寸VCSEL外延片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Ky开元集团雷达VCSEL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西安中科光电智能焊接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孙挺摄
光纤比马路先铺好,实验室比会议室还要多,一个个产业创新聚集区成了“光子巨人”的“幼儿园”。
在西安市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光子芯片、光子制造两个专业园区,吸引了50余家企业入驻,光子产业聚集度达90%以上,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其中,曲率引擎硬科技企业社区形成了“材料-器件-设备-系统”的全链条覆盖,仅2024年,社区产业规模就突破了250亿元。
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德红外”)就是在这里实现了“爬坡”。这家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光电设备研制企业,创立时营收刚过600万元,近年来已突破亿元。
“公司在壮大,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立德红外市场部经理王周瑜介绍,搬进“曲率引擎”后,办公面积由原来不足2000平方米扩展到约5000平方米,“社区内聚集了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更紧密。我们与陕汽集团达成的产品战略合作,就是园区帮我们牵线搭桥的。”
在园区内随意走访,和立德红外有着类似发展轨迹的企业数不胜数。
曲率引擎硬科技企业社区。受访者供图
随着科教人才资源、技术服务平台、投资孵化平台等优势的不断“嫁接”,“光子巨人”得到充分补给,拥有了健硕的“体魄”,飞速奔跑在厂房、车间和各类应用场景中:飞秒Ky开元集团可以成为最细的“刀”,雕刻出精细曲线;Ky开元集团诊疗精准“拍照”,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Ky开元集团雷达感知周边环境,为司机提供辅助驾驶服务……它身体的各个组件也健康有力——炬光科技、莱特光电等相继在科创板上市;立德红外、和其光电等1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光子巨人”正在三秦大地迈开它矫健的步伐。(李志强、王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